那些花颜如玉的女子们,不论是孤标傲世,精明高强还是安分随时,怯懦听命,不管是豁达英豪,心狠贪婪,还是冷僻高洁,稚嫩无心。无论是变成冷月花魂,贵为王妃,还是出家为尼,远嫁他乡,或者沉落风尘,暂结良缘。不过是人生一世,终为灰烟。
花团锦簇,富贵荣华,不过梦一场;繁花终落红颜老,人生一世,终为飞灰。
不知多少人读过《红楼梦》。有多少人曾将它拿起又放下,放下又拿起来。只要真的被这部奇书吸引过,你就是曾同千万的人一起沉坠于同一场梦中。风花雪月,亦喜亦悲,幸福能钻人心,痛苦比利剑还锐。醒来目光怔然,心绪苍茫,唏嘘自叹。
这书重得让一个刚刚爱上读书的少女抱不动,情节热闹得令人头眼迷乱。先不说百媚千红的大观园里灯影重重,盛宴连连,就是字也碰到不认识的。谁是谁的娘,谁是哪府上的人,谁又是谁的姨表兄妹;记不住人名,只知道大家差不多一样的穿金戴银,燕窝鱼翅;诗词不懂,都说黛玉才情天下无双,却只看得雾气朦朦烟云过眼;俚语也难理解,甚至于不明白什么是云雨之交。提得出来的问题常常是茄子可以这样吃?孔雀毛也可以捻成丝做衣服?大观园有多少园子?怡红院、潇湘馆、蘅芜院、缀锦阁、缪风轩、藕香榭、紫菱洲,好一个乱乎热闹。不怪30年代的才女张爱玲小时候也一样这样想了。埋在书里面只是满目繁花,脂浓粉香。
一个不懂得世态炎凉,没经历挫折烦难的少女的心,也专顾着寻找追逐宝玉黛玉,好让自己明白那传说中的爱情。让自己认识那个书中的美人,她倒底是怎个清灵卓异,姿容如娇花照水,体态似弱柳扶风;想听她如何哭,哭得风华绝代;想看她怎么葬花,葬得举世无双;想明白她,那个为爱而生,为爱而死的女子;想知道,想体会她冷冷的表面下脉脉的情怀,触碰她的注定流芳千古的诗意灵魂。
看过了,梦过了,却只是一场糊涂的浅梦。如果不再拿起来,可能也永远只会是一场浅浅的,人所共知的梦。幸而这梦是一部厚重的书,可以等到长大,沧桑过后再去深读体验,再沉迷感受,再三再而三地品味。这书,这梦,那些人,那些事,那些命运,一页比一页更让人明白,一段比一段更让人了悟。只读深一次,就懂得更深一层,只再翻一次,就再一次尝到不同滋味。
影响了70年代人的三毛和张爱玲,都是把这本书看了一辈子。她们都说红楼梦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的书,随时随刻它都让你有新感受。
好一个如花美眷、似水流年……
细想来,宝黛之爱真的如少女时代所深信的那样,是这灰烟散尽,尘埃落定之前的真意。宝玉黛玉,就是这厚重大书中的两块通灵美玉。
宝玉身处花柳繁华地,醉卧温柔富贵乡,却预知生命消逝之必然,曲终人散之悲凉。他对生命孤独先知性的体验,总让人心生戚戚,暗自嗟叹。如此,他更要在化灰烟之前拼命去爱,去感受,以一种无事忙的热情生活在海市蜃楼一般的大观园中。王蒙说的确实准确,他的这种对生活的热情是以绝望打底的。像现代人所言,每一天都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。
宝黛之爱,正因如此。“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?试看春残花渐落,便是红颜老死时。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”,黛玉这诗正和宝玉是一样的心境,两人不仅一见倾情,看着对方就觉似曾相识,其实就是心,也完全是一样的。他们超然脱俗,好像随时准备着生命消逝,化灰化烟。活一天,就爱一天,活一天,就思念一天。
黛玉说:“是为自己的心”——这便是真的灵魂,生命的诗情画意全在这简单几个字里了。一部书终会读完,一场梦总要醒转,只跟着黛玉学得了这一句话,便是极好的了。